作者:马吉成 刘胜范 王树壮 冯永谦
摘要:东北黑蜂是百余年在特定地理环境中辅以人工选育,进化出的一个地方新品系。从生物进化论、昆虫遗传学理论和辩证法角度看,东北黑蜂作为一个变异的地方优良蜂种,它目前的优良品性是相对的,退化或进化都是绝对的。不可一谈东北黑蜂的优良而偏颇其它蜂种,更不能沾沾自喜而不求探索。笔者认为:东北黑蜂原生境近几十年变化很大,其杂化和退化也非常显著,东北黑蜂的某些优良性状也悄然发生变化。加强保护区的管理,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加大保种力度,长期保持东北黑蜂优良品牌,是一项永恒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东北黑蜂演化史
1918年早春3月,黑龙江省饶河养蜂先辈-邹兆云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越过乌苏里江,用马驮回西方黑色蜜蜂15群,在饶河乌苏里江岸边的苇子沟饲养。
1920-1922年前后,又有毕庆吉、刘蒙古分别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引进西方黑色蜜蜂。几次引入的蜂群,以邹兆云的蜂场繁育效果最好,规模渐次增大,开始收徒传艺。数年后又分设6处蜂场,并出售蜂群至黑龙江省的抚远、宝清、方正县等地。
历经25年(1918-1943),以邹兆云蜂场为主,兼有毕庆吉、刘蒙古引入的黑蜂种群和伪满开拓团引进的意大利蜜蜂(意大利蜜蜂以后在饶河逐渐消失),在饶河境内繁衍发展,扩展至16个蜂场1210群蜂的规模,初步具备了种群自我繁衍定型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饶河县境内的东北黑蜂,是源自乌苏里江东岸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西方蜜蜂。
蜜蜂是迄今为止生活在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从地球生物演化史角度看,蜜蜂的始祖出现的最早时间为史前中生代白垩纪的中期1.35亿~6500万年。新生代是地球上生物大爆发时期,那时,地球变得温暖(高于现在4℃),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大气含氧量高(是现在的150%),适于物种进化,被子植物即显花植物开始出现,并逐渐代替裸子植物而成为地球上的优势植物群落。显花植物的出现,为昆虫类尤其是蜜蜂产生、进化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另一方面,蜜蜂的采花受粉也促进了显花植物的繁茂与广布,二者之间逐渐形成互为依存的共生关系。
物种都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通过自然选择不断产生变异,催生出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目前,世界9大蜜蜂品种的进化也是这样。物种基因的变异、进化是永恒的,基因的稳定是相对的。百年后的今天,东北黑蜂种群已近5万群规模,逐渐繁育定型为今天优良的地方品系。
饶河县地处北温带,位于我国东北部中俄界河-乌苏里江中下游,距日本海400㎞,具有半大陆、半海洋气候特征,完达山东北支脉那丹哈达拉岭绵亘期间,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至挠力河北岸,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挠力河自西向东蜿蜒曲折,流经本县长度为130㎞,平原广袤,水草丰盛。饶河所处的气候带、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独特性,加之建县时间晚,开发历史短,植被保存仍比较完好,是北温带较完备的生态系统之一。境内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有很多都是稀有种或特有种。高等植物112科72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又兼蜜源的野生木本植物有紫椴、糠椴、黄菠萝、水曲柳、山槐、暴马丁香、刺五加及草本植物毛水苏等,是名符其实的温带物种基因库。
饶河县域面积6765k㎡,人口15万人,无重污染企业,开发历史相对较晚,因而保存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林地占总面积的51%,湿地占总面积的19%。地表水、大气等主要质量指标均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之内,而大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全国之最。1998年,饶河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20世纪90年代,中美俄三国联合制定的《乌苏里江流域持续性土地利用和布局规划》中,认定饶河属于全球生物地理区域的最好代表,具有相对清洁性、生物多样性、全球生物地理区域代表性等特点。
1997年,国务院(1997)109号颁令,在饶河建立了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1365k㎡,其中核心区面积4965k㎡,缓冲区面积6400k㎡,是目前亚洲为保护蜜蜂蜂种而建立的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农业部批准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种质遗传资源保护区。
东北黑蜂自引种后在饶河这个北温带向亚寒带针叶林大陆性季风气候过渡的相对封闭环境中,历经百余年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的一个基因型相对稳定的新品种。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曾经对东北黑蜂线粒体DNA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东北黑蜂与安拉托利亚蜂和高加索蜂亲缘关系最近,与欧洲黑蜂亲缘关系较远。
追根溯源,东北黑蜂的基因主要是安纳托利亚蜂和高加索蜂,兼混有欧洲黑蜂和意大利蜜蜂的血统。又根据权威部门和专家连续多年跟踪观察测定,通过对其近缘蜜蜂生物间的对比研究,了解种与种、类与类间的异同,掌握不同蜜蜂与其种间的亲缘关系、形态特征及习性,探明东北黑蜂的起源进化及相互间的关系,明确了其种群的形成与变异的大致路径,为今后的繁衍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1东北黑蜂的分类
东北黑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中的细腰亚目、蜜蜂科、蜜蜂属、西方蜜蜂种中的一个新亚种或地域新品系。我国现有的黑色蜂种有饶河东北黑蜂、珲春黑蜂、新疆伊犁黑蜂(1925年自哈萨克斯坦引入的俄罗斯黑蜂)。
2形态特征
2.1蜂王
2.1.1体色
1)黑色:数量比例约占1/3,几丁质全黑,绒毛淡褐。
2)黎色:数量比例约占2/3,几丁质黑色,腹部1~5节背板具褐色环,3~5节背板有三角形褐斑,绒毛淡褐,腹部较粗,产卵力强。
2.1.2初生重
人工育的蜂王平均209mg。
2.2雄蜂
2.2.1体色。几丁质全黑,腹部1~6节背板边缘有光泽,末节全黑,覆毛较长,绒毛褐色。
2.2.2初生重。平均188mg。
2.2.3肘脉指数。平均2.04。
2.3工蜂
2.3.1体色
1)几丁质全黑,占蜂群数的50%,绒毛淡褐色,少数浅灰色。
2)几丁质全黑,腹部2~3节背板两侧有淡褐小斑,占蜂群数的50%;在群中占个体数的1%~至25%,绒毛淡褐色。
初生重:平均95mg。
腹部第3、4背板总长:平均4.59mm。
右后足径节长:平均3.17mm。
跗节长:平均2.05mm。
跗节指数:平均1.82。
肘脉指数:平均2.32。
右前翅长:平均9.18mm。
右前翅宽:平均3.22mm。
覆毛长度:平均0.42mm。
翅钩数:平均21.22。
绒毛指数:平均1.85。
吻长:平均6.45mm。
3生物学特性
经专家鉴定,东北黑蜂集中了世界著名四大蜂种的主要优良性状。
(1)东北黑蜂抗病抗逆性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较抗幼虫病,只有零星发生且自愈较快;易感麻痹病,早春易发病但能自愈;抗白垩病,但也易自愈。饶河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温曾达到-42℃,冬季日常最低温度为-32~-35℃,气温年较差大。在严寒的冬季,东北黑蜂只要适当包装就可在户外安然越冬;在炎热的夏季,东北黑蜂也可在户外安然度过酷暑。
(2)东北黑蜂产育力较强,节省饲料,春季育虫早,蜂群发展较快,分蜂性较弱,能维持大群。东北黑蜂采集力强,早春晴天,气温5~7℃时就可以出巢飞翔排泄,流蜜期有小雨时仍能出巢采集。它既能利用椴树、毛水苏等大宗蜜源生产商品蜜,又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繁殖蜂群。
(3)泌腊造脾能力较强,爱造赘脾。由春到秋,外界有蜜源就造脾,椴树流蜜期10框蜂一昼夜可修2张脾,流蜜期箱内空隙充满赘脾,越冬期箱底形成大量蜡屑。
(4)清巢能力较强,箱底清洁,对脾上污染物能很快清除。
(5)对烟反应敏感,回避迅速,过分用烟易激怒蜂群。
(6)蜂王自然寿命长,一般蜂王5~7年才自然交替。
(7)与意大利蜂相比,工蜂吻稍短,对长花管蜜源植物利用较差。
(8)遗传基因优良且相对稳定,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及其宝贵的优良蜜蜂种质资源基因库。
(9)据统计数据,在全国一些地方转地饲养实践证明,东北黑蜂与其它蜂种杂交一代可提高蜂产品产量30%以上,东北黑蜂王与意大利雄蜂杂交一代优势明显,杂交二代表现性状差,黑蜂连续杂化后种群优势退化明显,其机理尚有待于深入研究。
(10)其它特性:东北黑蜂定向力一般,性情较温和,不怕光;蜜房封盖中间型;卫巢性较强,若有侵巢敌害和盗蜂出现时,有群攻现象,死亡较多。
4生产力
东北黑蜂在当地饲养曾创造毛水苏一季蜜源群产500kg,椴树蜜一季蜜源群产260kg的记录。每群产王浆0.6kg,产量低于意大利蜂;每群产花粉3~5kg,与意大利蜂相同。与意蜂杂交后,杂交一代生产力优于意大利蜂,杂交二代退化明显,生产力显著下降。
5产生的地理环境
1958年以前,饶河一直处于相对闭锁环境,与其它蜂种存在着生殖上的隔离。当时本地盛产的椴树立木蓄积约1000多万m3,境内毛水苏分布广泛。充裕的上乘蜜源植物,适宜的生境,与其原产地系统发育条件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特定生活空间适应,加之人工有目地进行优胜劣汰选育,使引进的俄罗斯黑色蜂种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发生种种特化,这是东北黑蜂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蜂种的抗逆性、抗病性、采集力、繁殖力等特性,对其所产的蜂蜜、蜂胶、蜂王浆、花粉等蜂产品的品质是会有一定影响。因而同一时间、同一地理环境、同一蜜源、同一饲养方式,如果蜂种不同,蜂产品所含的营养成分种类和含量是否存在差异?蜂产品功效的强弱等因素是否也也有着一定差别?但是,在这方面,东北黑蜂保护区还没有进行对比实验。
“一切的过去都是以现在为归宿,而一切的未来又都是以现在为渊源”。从生物进化论、昆虫遗传学理论和辩证法角度看,东北黑蜂作为一个地方优良蜂种,它目前的优良品性是相对的,退化或进化都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