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在我国传统中医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的医典中有大量关于蜜蜂和蜂产品的记载,当中还涉及很多有关蜂蜜、蜂毒的医方,下面举其一些主要记载。
(1)汉代问世的我国最早药典——《神农本草经》
收录365味药材,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将蜂蜜、蒲黄、蜂蜡、蜂子列为上品,并指出:“蜂蜜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巷,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香蒲花粉,名日蒲黄,“味甘平,消瘀、止血,聪耳明目”;“主治心腹寒热邪气,消小便,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蜂蜡味甘、微湿,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金创,益气,不饥耐老”;“蜂子味甘、平;主风头,除盅(最毒的虫子)毒,补虚嬴伤中(内脏),久服令人光泽,好颜红不老”。
(2)20世纪70年代
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挖掘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汉代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应用蜂子和蜂蜜治病的配方。
(3)1972年
在甘肃武威旱滩汉墓出土的东汉(25—88年)武威医简《治百病方》,记载36种医方中的多种丸剂用蜂蜜配方。这些配方迄今仍被沿用,十分灵验。
(4)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书中记述了用蜂蜜酿造食醋的方法。蜜苦酒法:水一石,蜜一斗,拔使调和,蜜盖瓮口。著日中,二十日可熟也。
(5)医圣张仲景(150—154年)
著《伤寒论》中提出”蜜煎导方“,主治便秘,是世界上最早的蜂蜜检剂处方。
(6)养生保健先驱兼医药学家晋代葛洪(284一363年)
著《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中,记有蜂蜜外用处方:五色丹寒,蜜和甘姜敷之;目生珠管,以蜜涂目中,仰卧半日乃可洗之,生蜜佳;’汤火灼已成疮,白蜜涂之,以竹中白膜贴上,日三度。
(7)著名医学家陶弘景(452—536年)
在其著《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指出“蜂子酒渍,敷面,令人悦白”。
(8)百岁名医甄权(541—643年)
著(药性论》记载蜂蜜“常服面如花红”,“神仙方中甚贵此物”。
(9)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
著《千金药方》,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蜂蜜可治疗咳嗽。
(10)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
著《本草纲目》中对蜂蜜医治疾病功效概括为: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至中,故能调和百药,与甘草同功。:花粉具有“凉血,和血,止心腹诸痛”作用;对蜂蜡作以单一词条阐述,并还用于药丸赋形,如三黄宝蜡丸,以及外用涂布油膏等;还为蜂房和蜂子单立词条,并扩展治验附方。
(1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
书中记载:“凡酿蜜蜂,普天皆有,唯蔗盛之乡,则蜜蜂自然减少。蜂造之蜜,出山崖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酿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无定色,或青,或白,或黄,或褐,皆随方土、花性而变。凡蜂不论于家、于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台,如桃大。王生而不采花,每日群蜂轮值’分班采花供王。王每日出游两度(春、夏造蜜时),游则八蜂较值以待,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头顶腹,四蜂傍翼,飞翔而去,游数刻而返,翼顶如前。畜养家蜂者,或悬桶檐端,或置箱牖下,皆锥圆孔眼数十,俟其进入。……南方卑湿,有崖蜜而无穴蜜。凡蜜脾一斤,炼取十二两。西北半天下,盖与蔗桨分胜云。”
(12)彭大翼的《山堂肆考饮食卷二》
书中,记载唐代女皇武则天嗜爱花粉成癖,采得花粉以醋及药水调和,加工成“花粉糕”,并賜群臣,自己常食花粉,年过八旬,精神饱满。
(13)方以智(1611—1671年)
在《物理小识》第五卷中介绍利用“药蜂针”的方法,“取黄蜂之尾针,合硫炼,加水麝为药,置疮疡之头,以火点而炙之”。后被赵学敏(1765年)收录于《本草纲目拾遗》第10卷中,列人传统医学之列。
‘
‘
(14)我国卫生部编纂的《中华本草》
书中,列举蜂胶具有八大功效:抗病原微生物;镇静、麻醉及其他神经系统作用;促进组织修复;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保肝作用;抗肿瘤作用;其他作用(消除自由基、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无毒副作用。
上述列举的是有关蜂蜜、蜂毒的医方、医术,充分说明我国从古代医学界便已经认识到蜂蜜等蜂产品的医疗价值,并已在临床上应用它治疗一些疾病。这些医方、医术不仅是我国医学的遗产,也是医学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