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晶莹剔透,营养丰富,价格亲民,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保健品之一。
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听说了一件新鲜事儿:有人竟将国家发明专利运用到了养蜂产业中,每瓶蜂蜜的科技含量那是杠杠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这带有发明专利的蜂蜜来,还得从省科技厅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干部丛培龙说起。
去年5月,丛培龙被任命为通化市柳河县西腰沟村第一书记。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丛培龙就像村里勤劳的蜜蜂一样,从来到西腰沟村的第一天起就没闲着。
“论烧炕技术,我能在柳河县驻村的第一书记里排前五。”丛培龙说。虽然来到村里的时间不长,但是丛培龙不仅农活没少干,更是把村里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俨然就是一名村里人。
西腰沟村位于柳南乡西北部,全村有贫困人口10户26人,其中因病、因学、因残致贫者居多。虽然是贫困村,但这里远离城市喧嚣,有茂林细柳,有百花清流。
2016年,省科技厅投入扶贫项目资金30万元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长白山椴树蜜在全国都是鼎鼎有名的,我们西腰沟村更是优质原蜜的产地,这里的原蜜蜜色润泽,甜润适口,具有养胃补虚、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等食用和药用价值。”丛培龙说,“近年来在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的帮扶下,西腰沟村养蜂产蜜农户数量已达到20余户,蜜蜂千余群,原蜜年产量近4万公斤。”
村里的蜂蜜确实是好东西,不过很快,丛培龙就发现了问题。
“村里还是土法养蜂,蜜蜂普遍存在血统混杂、种性退化现象,导致蜜蜂繁殖速度慢,蜂蜜产量不稳定,蜜蜂自然交尾无法定向繁殖等问题。”丛培龙说。
于是,为了培育适合本地的优良蜂种,丛培龙联系了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向其咨询关于蜜蜂人工繁殖技术的专利。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大力支持西腰沟村的养蜂产业,将蜂王人工授精技术引进和蜂种培育及推广专利提供给了他。拿到专利后,丛培龙首先在两家养蜂农户中应用了这项专利技术。
蜜蜂首次产出蜂蜜的日子,“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丛培龙高兴地说,应用了这项专利技术,在本地就可以筛选和繁育适合地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良种蜜蜂,有效解决因长期饲养和随意引种等因素造成的蜂种退化问题,从而提高了蜜蜂繁殖效率,增加越冬安全性,提高抗蜂螨等严重危害蜂群的蜜蜂疫病。同时,提高了蜜蜂质量,有效增加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蜂产品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看到了高科技蜂蜜带来的效益,当地农户更加支持这位第一书记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养蜂中应用了这项专利。“下一步我们将把这项专利推广到西腰沟村全部养蜂户乃至长白山椴树蜜全区域。项目实施后,保守估计能为村里新增销售收入20万元。”丛培龙自信地说。
而对于未来,丛培龙更是有着长远打算,“以后我们要利用这项专利技术繁育出更适合本地养殖的蜂种,改良区域内蜜蜂种群,提高区域内蜂蜜质量,持续增加养蜂户及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加速蜜蜂产业规模化进程。”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么好的蜂蜜就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为了让农户的收益最大化,丛培龙和省科技厅另外两名扶贫干部王洪喜、王春琳积极引进民营企业,着手建立西腰沟村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化销路。“目前创立了微店,建立线下西腰沟村特色农产品直营中心,力争实现原生态蜂蜜从蜂场到餐桌的供应模式。”丛培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