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任何动物,都有繁衍的本能,才能让生命得到延续。在中华大地上绵绵数千年的中蜂,正是通过自然分蜂的形式,来达到种族延续、开枝散叶的。下面一起来看一看中蜂自然分蜂前征兆吧!
什么是自然分蜂?
自然分蜂是蜜蜂在自然状况下,蜂群扩张的本性。蜂群为了扩张,在气候温暖、蜜源丰富的时候,不断采集花蜜、羽化大量新蜂,并筑造王台培育新蜂王。在新蜂王羽化前,老蜂王会带着蜂群中一半左右的蜜蜂,离开蜂巢另觅新居,把蜂巢留给新蜂王。第一只新蜂王羽化出台后,如果该蜂群足够强盛,新蜂王会很快带着一部分蜜蜂离巢,把老巢留给后面出台的第二只新蜂王。一直分到蜜蜂的分蜂情绪得到满足为止。
自然分蜂的征兆
1.自然分蜂前,蜜蜂会先筑造雄蜂房,并让蜂王产下雄蜂卵,当蜂群开始培育雄蜂的时候,说明不久就要自然分蜂了。在巢门前发现大量雄蜂出没或巢门前方有大量雄蜂房盖的时候,说明近期(10天左右),就会自然分蜂。
2.雄蜂岀房前后,蜜蜂会在巢脾的下缘筑造数量不等的分蜂王台。刚封盖的王台颜色较浅,颜色变为深褐色时,新蜂王即将出台。一般在王台封盖2-5天,晴朗之日,蜂群随时可能发生自然分蜂。
3.筑造王台后,蜜蜂逐渐停止分泌王浆饲喂蜂王,使蜂王腹部缩小,产卵稀少,便于分蜂飞行。采集、筑巢、哺育、清理巢房的工蜂骤然减少,虽然蜂群强盛、蜜源丰富,但巢门前只有稀稀拉拉的采集蜂。
4.即将分蜂时,大量工蜂怠工,饱食蜂蜜,箱内骚动不安,部分工蜂簇拥到箱外挂串结团,形成“蜂胡子”。
自然分蜂的预防
1.强烈的分蜂情绪是蜂群基因所致,培育分蜂性弱的蜂王,并每年更换1-2次蜂王,当年的新王很少发生自然分蜂。
2.加础造脾,扩大蜂巢,为蜂群提供充足的空间。蜜源丰富的情况下,采集蜂大量的蜜粉填满了巢房,因为储存空间不足,这时蜜蜂会将蜂蜜和花粉搬移到子脾上,形成“蜜压子圈”现象。蜂王因为没有足够的空巢房,产卵少,导致蜂群哺育能力过剩,哺育蜂无所事事。
3.调入幼虫脾,抽走封盖子脾,增加蜂群的哺育工作量,让无所事事的哺育蜂忙碌起来。加大巢门,打开透气窗,调宽蜂路,加强蜂群通风。
4.及时取蜜,不但为蜂群腾出更多的空间,降低分蜂情绪,还能刺激工蜂采集的积极性。
5.每隔7-10天检查蜂群,及时割除雄蜂蛹,剔除自然王台,并安装防逃王片或蜂王剪翅,避免蜂群意外飞逃。如果希望增加蜂群数量,应及早进行人工分蜂。
捕捉分蜂团
如果已经分蜂,将飞走的蜜蜂捕捉回来,就能减少损失。自然分蜂的蜂群,一部分先飞出来的蜜蜂,通常会在蜂场附近的树枝上或灌木丛中结团,等候蜂王。侦查蜂去寻找新的巢穴。找到巢穴的侦查蜂在蜂团表层跳舞,告诉其它蜜蜂建造新家的最佳地点。这是收捕分蜂团的最佳时机,否则,待蜂团再次起飞就难于捕捉了。
把收蜂笼放在蜂团的上方,用蜂帚或带叶小树枝,从蜂团下部,驱赶蜜蜂进笼。如果蜂团位置较高或人无法接近时,也可用带蜜的巢脾靠近分蜂团,引诱蜜蜂上脾,蜜蜂爬满巢脾后,取下巢脾检查是否有蜂王,并将巢脾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蜂箱,关闭巢门,盖上纱盖。用同样的方法招引剩下的蜜蜂,直至把蜂王抓到。用王笼囚住蜂王,放入蜂箱,打开巢门,其它工蜂会自己飞进来。
自然分蜂不成功
如果及时发现自然分蜂,可以立即关闭巢门,蜂王没有出来,蜜蜂会飞回蜂巢。安装防逃王片以及分蜂不成功的蜂群,蜜蜂会飞回蜂箱。分蜂失败的蜂群在短时间内会继续自然分蜂,养蜂人可以针对发生分蜂的蜂群进行有效蹲守。当蜂群再次分蜂时,用收蜂笼或子脾收集一定量的蜜蜂后,拆除防逃王片,让蜂王进入收蜂笼或上脾,然后把收蜂笼或带蜂子脾悬挂在蜂箱前方的小树或木桩上,待蜜蜂结团安静后,再进行安置。
安置自然分蜂群
在新分蜂群中加入一张卵虫脾,一张蜜蜂脾,把蜂箱安置在一个适当的地方,便形成了一个新蜂群。蜜蜂有很强的恋子情节,有卵虫脾的蜂群,可以尽快稳定蜜蜂情绪。前3天不要饲喂,以不打扰蜜蜂为宜,吃饱喝足的蜂群更容易飞走。第4天开始奖励饲喂,刺激蜜蜂采集、造脾、蜂王产卵,待有工蜂采集花粉回巢,蜂群就稳定了。
自然分蜂,是蜂群繁衍的本能,养蜂人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或尽早进行人工分蜂。如果不对蜂群进行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就会给蜜蜂养殖带来损失,不仅添加许多工作量,还会减少蜂蜜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