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俗称黄蜂、马蜂,地王蜂(广西)、红头蜂(云贵地区),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那么胡蜂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什么是胡蜂吧!
什么是胡蜂?
胡蜂是一种杂食性且令人生畏的昆虫,膜翅目,细腰亚目的胡蜂科的总称,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目前全球已知有5000多种,在我国记载的也有200余种,华北、西北、浙江、中国台湾、中大南方等地均有分布。胡蜂长约16毫米,触角、翅和跗节橘黄色;身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且带毒,因胡蜂品种不同,其毒性也不同,毒性较强的是大胡蜂和小胡蜂。因其毒性较强,一旦被螫感受非常疼,还伴有红肿、发痒等症状。
胡蜂的特征
胡蜂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形态。卵期时,呈椭圆形,外观白色且光滑,卵端部就是未来的胡蜂头部,基部则是腹部;幼虫期时,体态粗胖,两端略尖,白色且无足,有意思的是,幼虫消化道和排泄孔没有相连,排泄物储存在体内的一个囊中,化蛹后随外壳一起脱掉;蛹期时为黄白色,随着成长外体颜色逐渐加深,届时头、胸、腹明显区分开来,其他主要器官也明显可见,蛹期内不食,蜂房中直接羽化成蜂破室而出;成虫期,外观有明显的复眼位于头部两侧,整体呈肾形,胸接近圆柱体,三对足,有翅,能捕食昆虫、修筑巢穴的能力。
胡蜂的习性
胡蜂和蜜蜂一样,群体内也有三型蜂,即:工蜂(职蜂)、雄蜂、蜂王,一年可繁殖三代,第一代约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第二代产于6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三代从7月中旬和8月上旬开始羽化出房,10月下旬开始交尾,然后进入越冬期。根据胡蜂的繁殖习性,胡蜂的雄蜂多发生在第三代,和蜜蜂一样,雄蜂交配后即面临死亡;胡蜂越冬时通过结团共同抵御寒冬。春季后,胡蜂的雌蜂单独觅食独自筑巢,常筑巢于树洞中或树枝下,靠捕食鳞翅目幼虫为生,也食用果汁或嫩叶等,如青菜、糖蜜、瓜皮等。
胡蜂的毒性
胡蜂的雌蜂身上有一根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人死亡。
胡蜂毒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中有三类毒素严重威胁生命,一类是组胺毒素,它会导致患者过敏,出现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症状;二是溶血毒素,这与被蛇咬伤后中毒类似,患者尿液呈酱油色,原因就是血红蛋白被溶解,造成肾功能衰竭;三是神经毒素,它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患者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胡蜂对人类生活的利弊
1.有害方面:一是如果发现有胡蜂,会对人类生活产生一定的威胁,易导致人畜被螫伤,甚至引起安全事故;二是胡蜂对蜜蜂养殖危害较大,它们会捕食蜜蜂,或用来喂养胡蜂幼虫,对养蜂业有一定的危害;三是胡蜂对水果和森林有一定危害,取食植物嫩叶和要坏水果、番茄等作物,引起蔬菜减产或影响林木生长。
2.有益方面:一是因胡蜂捕食棉铃虫、造桥虫、棉卷野螟等害虫,可利用胡蜂防止农作物、林木、果树害虫。二是胡蜂可入药,明代古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蜂子气味甘平, 微寒, 无毒。主治:风头, 除蛊毒,补虚赢伤中, 久服令人光泽, 好颜色, 不老, 轻身益气。治心腹痛, 面目黄, 大小儿五虫从口中吐出者, 主丹毒, 风疹, 腹内留热, 利大小便涩,去浮血, 下乳汁, 妇人带下病, 大风疬疾。蜂子古人以充馔品, 养用诸蜂子, 盖赤足阳明, 太阴之药也”,入药价值极高。三是可入菜,胡蜂的蜂蛹氨基酸含量较高,是一种有滋补功效的营养食品。
如何防治胡蜂?
1.扑打消灭法:这是一种较原是的灭胡蜂方法,可使用宽6厘米长80厘米的木块或其他工具进行人工扑打,劳动强度较大,但效果较好,但不适用于数量较多的场景。
2.携毒杀灭法:通过捕捉到单只胡蜂,绑上带有毒药的棉线或棉花,在保证胡蜂返巢前不会死掉为准,待带毒胡蜂返巢后四处乱爬,扩散毒气,可使蜂巢中的胡峰和幼虫中毒死亡,能有效彻底消灭胡蜂。
3.捣毁巢穴法:了解胡蜂的觅食习性后,通过诱饵引诱单只胡蜂,然后抓住后绑上信标,然后放走胡蜂,跟着信标追踪胡蜂返回蜂巢,最后找到蜂巢彻底消灭蜂群。
总结:胡蜂是一种攻击性较强的有毒昆虫,对人畜伤害较大,各种媒体中均有报道胡蜂攻击的事件,但胡蜂也有一定的疗效,可入药,药用价值极高,有定痛、驱虫等功效。